第213章 谁与争锋(一)
直皖大战后,段祺瑞都下台了,难道皖系还有实力吗?不仅有,而且实力还挺强。
当时,直系背景的江苏督军齐燮元跃跃欲试,而浙江督军卢永祥的浙军正好能够牵制威胁齐燮元的部队。卢永祥是地道的皖系实力派。另外,福建督军李厚基之前也是由段祺瑞任命的,虽然李厚基本人两面骑墙,但也是可以争取的。
其实,皖系最重要的资源是段祺瑞,别忘了他可是诸多将领的老师,即便是在敌方阵营,之前吴佩孚以及后来的蒋介石,都得尊称他为老师。有了这一层师生关系,在关键时候,由段祺瑞出面组织一个政府,起码北洋将领都会服气一些。
与此同时,张作霖派出一个叫做李梦庚的特使,前往桂林面见孙文,提议孙文尽快出师北伐,两面夹击曹锟、吴佩孚领导的直系部队。对于张作霖的提议,孙文非常感兴趣。孙文派军政府外交次长伍朝枢、广东**朱庆澜、非常国会议长吴景濂同赴奉天,面见东北王张作霖,双方预谋大事。
曹锟生性和缓,主张与奉系调和为主,双方最好不要开战。但是,吴佩孚则不这么看,他认为张作霖野心极大,直奉之间早晚必有一战,与其养虎为患,不如趁早将其剪除。直系已经分化为保定、洛阳两个中心,曹锟为直系领*袖驻保定,重用四弟曹锐等人。吴佩孚驻洛阳,精兵强将云集,对曹锟忠心耿耿,但是最看不上的人就是曹老四。
为了促成这一战,吴佩孚积极调动军队,要将局势做成箭在弦上之势,逼曹锟尽快做出决定。吴佩孚致电曹锟,奉军已经进驻天津独流、小站、静海、军粮城等地,驻扎天津附近的直军第二十六师正处于奉军包围之中,要速下决心应对,否则悔之晚矣。
与此同时,吴佩孚秘密联系陈炯明,明确表态支持广东自治,要他设法阻止孙文北伐。有了吴佩孚的支持,陈炯明跃跃欲试。
从京畿直隶到两广地区,风雨四起,空气中都弥漫着硝烟的味道。吴佩孚开始了他用武力统一天下之路。
张作霖调十万奉军入关,部署在津浦、京奉沿线,取名“镇威军”,自任总司令。经过张作霖数年经营,东北战火很少,已经快速发展起来,所以奉军军粮充足,枪械也比直军先进,特别是奉军的大口径重炮以及精良的骑兵部队是直军所没有的。
张作霖拥兵十余万,兵强马壮,粮饷充足,又与孙文、段祺瑞等人结成联盟,所以气势如虹,胆气壮得很。张作霖给曹锟发电,提出三项条件,否则开战。这三项条件,基本都与吴佩孚有关:第一,军人不得干政;第二,责令吴佩孚率部退往湖南、湖北,好好当他的两湖巡阅使;第二,梁士诒等人销假回任,继续当内阁总*理。
这三个条件一出,即便是曹锟有意避战,直军将领们也不能答应了。
看到直隶一带奉军大军压境,曹锟一时有些胆怯。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防守,命令马场、德州一带的直系军队抓紧撤往大城、河间一带。吴佩孚听到命令后,第一时间给曹锟发电,说这次撤退肯定是四先生曹锐的意思吧?这样的撤退无异于自杀,请尽快收回命令。
曹锟立刻明白过来,要想与张作霖决一雌雄,必须得用好吴佩孚才行。
曹锟立即在保定召开军事会议,授命吴佩孚作总司令,全权指挥此次大战。
吴佩孚问曹锟:“您跟张作霖可是亲戚(儿女亲家),确定真的要开战吗?”言下之意就是在问曹锟:“你跟张作霖是亲戚,我吴佩孚是外人。疏不间亲,回头你们不会联合起来找我清算吧?”
曹锟当场表态:“亲戚再亲,没有你亲。你现在是总司令,就算我曹锟也是你帐下一员将领,也要听从你吴大帅的指挥。”
虽然说起来简单,但是能够做到“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”,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。
在这次会议上,曹锟统一了直系内部和与战的争论。那剩下的事情只有一件:开战。
奉军以张作霖为总司令,以孙烈臣为副总司令,杨宇霆为参谋长,司令部在津东军粮城,总兵力十二万。东线总司令张作相,统率**、郭松龄、李景林所部;西线总司令张景惠,除了自己部队外,还统率邹芬、郑殿陞所部。奉军兵力部署在京奉、津浦、京汉铁路沿线,许多兵力部署已经深入到直系地区很远。
与张作霖“摊大饼”似的兵力部署不同,吴佩孚的军事部署非常集中。吴佩孚以保定为中心,将兵力分为东、中、西三路:东路由张国熔指挥,中路由王成斌指挥,西路由吴佩孚亲自指挥。东、西、中三路大军共计十万人,以保定为中心形成三角形布局,曹锟率部坐镇保定,根据战局灵活接应三路大军。
另外,吴佩孚命令山东督军田中玉负责拦截浙江卢永祥的部队,如果卢永祥前来京津一带参战,务必将其拦截在山东境内。
河南督军赵倜在直奉之间摇摆不定,后来更是与张作霖来往频繁,这让吴佩孚非常忌讳。赵倜与张作霖有密约,一旦吴佩孚北上,他就从背后袭击吴军,与张作霖对吴佩孚双面夹击。河南这个地方不大,吴佩孚将大本营设在洛阳,赵倜将大本营设在郑州,双方不产生**是不可能的。为了应付这个局面,冯玉祥被曹锟委以重任。
吴佩孚北上时,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命令冯玉祥率部坐镇洛阳,一方面起到牵制作用,另一方面则枕戈待旦,密切监视赵倜所部动向,如果赵倜想要行动,务必将其拖在河南。
直奉即将开战的时候,孙文也正积极准备北伐。吴佩孚暗中与陈炯明、唐继尧、赵恒惕等南方将领,保持密切联系,用他们的力量来牵制住孙文的北伐军。
这样,在前线作战的吴佩孚暂时没有了后顾之忧,但是吴佩孚知道战局千变万化,一旦前线战事不利,战争形式很可能就会迅速恶化,他要做的就是迅速击溃张作霖。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,吴佩孚将手下直军精锐部队全部集中在直隶。反过来说,张作霖则判断战争会持续很久,所以他把军队从山海关一直部署到直隶、山东一带,所以奉军战线拉得很长。
战争一开始,奉军凭借重炮先声夺人。在东西两线阵地,奉军都出动炮兵对直军阵地进行狂空乱炸。投放炮弹的数量和密度,甚至一度超过了一战时的强度。在奉军炮兵攻击下,直军损失惨重,不得不往后撤退。
但是,重炮不是张作霖的唯一武器,奉军的骑兵更是天下无双。在炮兵进行地毯式轰炸之后,骑兵紧接着就出动了。对直军来说,不仅要面对奉军密集的炮火,更要忍受奉军骑兵的铁蹄,前线一度非常混乱。
关键时刻,吴佩孚亲临最前线,稳住军心。面对奉军炮兵和骑兵的优势,吴佩孚该如何破局呢?话说直军也不是没有优势,他们的优势在步兵,曹锟、吴佩孚率领的直军来自北洋六镇的第三镇,是北洋军中最能打的那一支部队。要想破局,可能会有很多种对策,但总结是来无非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做文章。
经过一番思索之后,吴佩孚改变了两军正面对攻的态势。阵地正面的直军不再是进攻的主力,起的是牵制奉军主力的作用。他将直军作战时间改在晚上,然后将部队分成几部分,不在正面进行硬冲,而是迂回到奉军侧面,甚至后面,然后多点攻击。这样,奉军的重炮在夜幕下,面对倏忽变化的目标,顿时失去了准星。
另外,吴佩孚指挥直军,引奉军出动骑兵,但是将作战的地点故意设置在河流、山坡等狭窄的地方。没有了开阔的区域,奉军骑兵的优势又荡然无存。在吴佩孚这种灵活机动的作战思想指导下,直军迅速挽回战场的劣势。
于此同时,吴佩孚派人前去瓦解邹芬第十六师。为什么吴佩孚选中第十六师?这第十六师原来属于冯国璋,冯死后先跟了段祺瑞,后又跟了张作霖。所以邹芬所部第十六师,从根上说是属于冯国璋的直系,对于张作霖的奉系归属感不强。在战场形势逐渐不利的情况下,邹芬弃张作霖改投吴佩孚,这令西线奉军顿时军心动摇。
当这些工作都做足以后,吴佩孚开始做战前动员,准备率部发起总攻。他对部下这样说:“都说我们北上是来和奉军打仗,其实我们不是来打仗的,我们是来打猎的。奉军溃败在即,袍泽弟兄门,冲锋去吧!”吴佩孚的话虽狂妄,但是底气十足。
随着吴佩孚一声令下,西线直军精锐尽出,如猛虎扑食一般,从四处冲向奉军的阵地。随着战场形势逆转,奉军西线总司令张景惠只能干着急,他除了不断向张作霖请求增兵,没有任何有效应对措施。张景惠这样出身草莽的奉军将领,与吴佩孚这样既有军事理论,又有丰富战场作战经验的直军大将比起来,肯定是不在同一个档次。
